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医德医风专栏
做患者最温暖 “娘家人”
来源:  发布日期: 2021-04-06  访问量: 

“每次到科里住院,总感觉像回娘家一样,心里暖暖的,特别温馨。”这是南昌市第三医院乳腺肿瘤内科病友常挂在嘴边提起的一句话。她们总是夸医护人员有爱心、细心负责、耐心专业。而作为医护的我们,也总说病友们乐观善良、坚强勇敢。医患之间没有互相猜疑,而是互相欣赏;没有互相抱怨,而是互相赞美。在“谈癌色变”的时代,“肿瘤”两个大字就充斥着压抑和绝望。然而,在我们的病房却徜徉着温馨和希望!这来之不易的医疗氛围,都要从2019年12月16日说起。

那一年冬季,乳腺肿瘤内科在南昌市第三医院院领导们的关怀下,犹如婴儿般“呱呱坠地”。立志成为江西省甚至国内一流乳腺内科科室的我们,在科室负责人陈文艳的带领下,在专业上,我们“勤修内功,齐练外功”;对患者上,我们“视患者为亲友,以心换心”。正如俗语说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在科室理念的熏陶下,医患间的距离在悄然间拉近。我们的关系从医生、护士、病人,成为了“娘家”和“娘家人”,犹如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,传递着彼此的温度。

从开科第一天起,乳腺肿瘤内科就致力于打造成“学习型”科室。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,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,才能夯实专业知识,才能掌握学科最新发展方向。曾几何时,“工作很忙,没时间学习”,是很多医护学习的“拦路虎”。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、江西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委主委的陈文艳主任,带领我们一起在专业上不断学习。每周三的科室业务学习,我们对ACSO、ESMO、SABCS、CSCO、CBCS最新临床研究、指南进行解读,从中掌握国际国内乳腺癌发展方向;每月一次的科室辩论赛,聚焦乳腺癌争议话题,在面红耳赤的辩论中,深化专业知识水平;在每月中旬的“12楼读书会”中,从相互推荐的书籍中汲取养分,陶冶我们的人文素养;在每个季度的“科普大赛”中,医护们别出心裁的演讲方式,把投票权交给病友,在欢声笑语中,扫除心中医学常识中的误区。不仅如此,我们还积极参与乳腺肿瘤学科交流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,利用周末休息,向名院名科取经,并在2020年底顺利加入“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”,努力喊出江西声音!所做的这一切, 只为以“更专业”、“更努力”、“更优秀”的“娘家人”,更好地服务姐妹们!

在我们看来,简简单单的“娘家人”这个昵称,实属来之不易,也是病友对我们的极大认可!从上住院部12楼电梯门打开那一刻,病友们便和“娘家人”开始了不解的缘分。科室文化墙里,有着大家一起“献爱心,公益大扫除”、“科普讲座”、“耋耄牵手”等照片,每一个定格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。往里走,迎面而来的是“留言墙”和锦旗。看着稚嫩的笔画,在一张张褶皱的白纸上写下的话,流露的是最质朴的真情;一面面锦旗代表的不仅仅是认可,还是一份份沉甸甸的鼓励!看着落款的姓名,你们那灿烂的笑容就在我们脑海中清晰闪现。曾几何时,下班点陈主任查房时发现游女士,因为乳腺癌脑转移,在床不起,不知是没胃口还是情绪低落,她爱人喂她米粥,她却牙关紧闭。陈文艳主任发现后,便和汪云医生一边开导一边接过米粥,轮流一口口的喂;曾几何时,刘女士乳房溃烂伴浓烈恶臭,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让我们换药时,阮寒光主任毫不嫌弃,边聊着家常让病友放松,细心熟练地处理伤口;曾几何时,谈女士因脑转移出现严重呕吐等不适,魏松之医生加班加点做放疗计划,甚至临晨十二点带着病友“加塞”做放疗;曾几何时,我们的彭蔷医生为了乳腺癌合并肾衰竭的病友“怎样既能化疗,有不影响肾透析”绞尽脑汁,在和临床药师赖春花药师配合下,成功将外院不敢化疗的病友,安全有效地完成了既定治疗计划;曾几何时,我们的敏敏小护士、廖秀娟医生等人“偷偷地”给行动不便的病友买晚餐的;曾几何时,谌松霖医生用自己下班的时间,去外科看望在我们科室做过新辅助化疗的患者,了解手术后情况,嘘寒问暖,关怀备至;曾几何时,太多太多像这样的场景,时时刻刻地都在病房中出现。。。随着脚步继续往前走,可以看见乳腺肿瘤内科的“读书角”。简单的书架上摆放的书籍都是宋文婷护士长和大家捐赠的书籍,当夕阳的余晖落在书本上,那一刻“不安”、“恐惧”、“烦躁”都随之消失,取而代之的则是“恬静”、“平和”的心境。看着往来取书的病友,此刻仿佛时间静止,暂时抛弃压抑的痛苦,神游在知识的海洋。如此“温暖”的服务,“温馨”的环境,这便是“娘家”!